六月读书体验
读书的方式
六月初,忙着写上个月未完成的《理解大众文化》这本书的读书笔记,本来是为了微薄的稿费写一些对别人未必有用的文字,要求是五千字,但是当我边读边写笔记的同时,不知不觉写到了一万多字,忽觉这份劳动成果是如此珍贵,遂私藏,不愿以一种功利的方式去衡量自己。
中旬,偶然想读《三体》,就在微信读书上看第一部《地球往事》,被悬疑解谜的情节设置吸引,跟随者主人公汪淼遇到的“倒计时”怪事,通过游戏,一步步了解三体这个星球,了解真女主叶文洁的故事。看完以后看到B站UP主玫瑰叔的品三体系列视频,轻声细语,娓娓道来,于是马上在Kindle上把三体第二部《黑暗森林》的剧情也过完了。《黑暗森林》我是了解故事梗概以后再去看书,所以看得飞快,把前面几位面壁人的情节速读,读到罗辑对自己说:“面壁者罗辑,我是你的破壁人”这一句话的时候才深感震撼,至于宇宙里的黑暗森林法则、水滴来到地球这些大场面,我都是不再觉得震撼。到第三部《死神永生》的时候,我继续看三体的剧透视频,了解到女主程心的故事以后,加上未来的地球离当下的生活实在太过遥远,便连速读都不愿意了。
《三体》三部曲的阅读体验,让我颇多感慨。首先,对于小说类的书,我不会选择买纸质书,总觉得了解了故事就行,所以选择在电子设备上看书。最开始接触的电子阅读器是Kindle,尽管Kindle上有百分比的阅读进度,但还是知道手掌大的屏幕究竟能容纳多少字,相当于纸质书的几何,更不能直观了解到自己读到了哪里,仿佛是在黑暗的河上笨拙地划船,总以为自己在原地打转。后来便放弃Kindle,当然这也与我的读书品味有关,一直都对小说不太感兴趣。
今年开始在微信读书上看书,最开始是五月中旬读的《生死疲劳》(当然这本书也没看完)。除了手机屏有些晃眼,微信阅读与Kindle、纸质书最大的不同便是它的社交性。阅读本是一件私密的事情,读者一个人与书本的作者对话,或沉浸地与书中的主人公同喜共悲,虽然孤独,但是能将自己完全淹没到书本营造的情境中。微信阅读却有一个功能,读者可以对书里的某些内容标注以后加上自己的观点,或者每章结束以后写自己的感受,后来的读者就又可以看书又可以看前人的注释,读书就变成了在B站看视频和弹幕一样的体验,从一个私人的体验变成了公共的讨论。诚然,这让我感到读书没有那么孤独了,但是有时候切换看其他人的注释,也会影响到当时全身心投入的状态。这便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读书体验。
读书与社群
六月初,加入了老师组织的读书会的群,入群的第一次活动便是师哥师姐的线上毕业欢送会。前辈们发表自己读书和做研究时的体验,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博士师兄说,他刚刚加入师门时,导师说最近一起在读哈耶克的某本书,他就觉得来对了。前辈们说完自己的体会以后,老师给大家的寄语说,毕业的同学们拿到这个证书会很开心,但是这种开心也就一瞬间,可能很快就会有若有所失的感觉。毕业以后会慢慢发现,读书的过程比那个学位更加重要,所以希望我们都能把过程当成一种财富,不是为了某个结果而读书,这样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不会后悔。老师的一番话让我非常感动,我也感觉到,自己来对了。
中旬,在B站看到一个UP主说她正在建立一个社会学的读书群,每周交流一次,聊聊这周读了什么书。我便也加入了这个群。群里交流的频次不多,每周日的时候也只有几人在汇报自己读了什么书。
这种陌生人基于趣缘组建的网络社群,与老师组织的读书群完全不同,前者是弱连接,后者是完全的强链接。作为一名成员,我在两个群里的行为也完全不同。在老师组织的群里,我是尽量保持隐蔽状态的社恐,大体是觉得自己的学术水平太差,总害怕自己的观点被审视、批评甚至鄙夷,以至于在考虑选择什么书的时候,都害怕自己选的书太过于浅薄,所以选择一些看上去“有些水平”的社会学书籍,所以读这些书的时候非常痛苦。但是在这个网友群里,由于是匿名状态,我很乐意向大家展示本周读了哪些书,即使读的进度很缓慢、读的书籍也不是那么高端,但是总觉得这是一个“自我展示”的舞台。其实这两种状态,也许恰恰能说明“沉默的螺旋”理论在互联网状态下的变迁,也能解释为什么在面对陌生人时,我会很大胆地搭讪询问,但面对不太熟的熟人时,却连打个招呼都要犹豫半天。不同的社会关系组织模式,会影响群体成员的不同心理状态,就像人类学所说的,人终究是要悬挂在文化之网上的。
在社群里读书,让我想起传播学研究史上,那些学者组成的研讨会、写作班。
读书与作业
读书会的老师让我们每两周交一份两千字的读书笔记,要保持阅读的习惯,不能因为放假了就散漫了。我自然是十分乐意的,有一份监督也能让拖延症的我提早行动。但是选择什么书,我陷入了困境。
我最初准备书柜里的《作为文化的传播》《文本盗猎者》等传播学专业书籍,这些书是传播学里久负盛名的书,去年买了一直没读,但是感觉读书会的大家都会选择一些非传播学的社科类的书,害怕会让人产生“你连这本书都没看过”的鄙夷之情,所以决定换一些社会学的书。
于是上周开始看的第一本是安东尼·吉登斯的《现代性的后果》,吉登斯是战后英国有名的社会学家,在传播学的论文里经常看到学者引用他的“脱域”这个观点,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解释了什么是脱域,但是在解释这个的同时,说了很多诸如现代性和后现代的关系、现代性的特点等等的内容,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要先看一本“社会学概论”之类的教材再来看这本书。于是把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在痛苦中看完以后,我选择看另一本看起来似乎友好一些的书。
我翻开了《技术与时间》,由法国哲学家贝尔纳·斯蒂格勒所写,这本书一共由三册,翻开第一册《爱比米修斯的过失》时,我就知道我自己“过失”了。前言中作者就谈到,“雅克·德里达的著作时这项研究之所以可能的前提。”我一看作者介绍,他是德里达的学生和好友,然后书里又介绍了大量的学者,既有我熟悉的哈贝马斯和马尔库塞,也有完全不熟悉的海德格尔,当作者大量地介绍海德格尔的“此在”,说什么“形而上学”的时候,我就知道这本书对目前的我来说,太难了。尽管我想通过书里的技术哲学来看当下的媒介技术,但是我当前功力不够。于是我换书了。
这是约翰·罗尔斯的《正义论》,相较于前面的作者,罗尔斯的语言就亲切很多。他以第一人称“我”来行文,仿佛在听他上课一般。但这本书的中文里实在是有太多像英语一样的长难句了,有时候阻碍阅读的是复杂的中文句子结构和超长的限定词,我只能通过开口诵读的方式才能了解作者的意思,纯粹去“看书”让我完全难以投入和理解。所以我用手机录音,诵读完一小节,就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这小节的主要意思,再进行下一小节。基于此,这本书我看得很慢,现在才只看完第二小节,这本书一共87个小节。
由于《正义论》是读书会正在读的书,我还是决定换一本书去写读书笔记。就看到了书架上一直没拆的“传播与中国译丛——媒介道说系列”,这套书介绍了一些非传播学专业的学者(卡斯特、维利里奥、齐泽克、本雅明、基特勒、海德格尔)论媒介。由于海德格尔近期在我的读书旅行中出镜率过高,所以我先看了一本《海德格尔论媒介》。这本书内容不多,才18万字,一共四章,我当前读到第一章。读的时候就有一种满满的纠结感。
首先,是”被中介的知识“这个说法一直被我想起。本书是作者在海德格尔的论述中将有关媒介的内容摘出来,进行解读。海德格尔是德国哲学家,这本书的原作者是用英语写作的,我读的时候是中译本,这中间至少经过了海德格尔思考——写作——德译英——写作——英译中,这么多中介,知识被完全地中介化了。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,就感觉海德格尔的哲学是一座大山,然而读这本书就感觉是在攀登一座乐高做的大山。而读《正义论》的时候就是看着罗尔斯在阶梯教室上课的感觉。有鉴于此,我决定以后还是从原典看起。
其次,因为我对海德格尔和他的哲学完全不了解,所以当这本书的作者把海德格尔的观点拎出来的时候,我只能是被他牵着鼻子走,不能从一个辩证的视角去看他的观点,很多时候我在想,究竟是作者在海德格尔的故纸堆里做阅读理解呢,还是他借海德格尔的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。为了更多地去了解海德格尔,我在B站上找到了一些哲学课的课程。
最后,在读书的时候有很多的不了解的内容,比如社会学家、哲学家的理论,到底是该跳过还是仔细深究?我最近的想法是做一个不求甚解的”体验派“,怀着开放的心态迎接书里带给我的每一次惊讶,以轻盈的姿态在文字里遨游。我相信,通过一次次潜移默化,这些内容会变成默会知识。就像我对海德格尔,前几天看着他还头痛,现在就想买《存在与时间》来看看了。
逛书店与在家读书
让我写下这篇博客的契机,其一是今天是6月的最后一个周日,其二便是今天在书店的快活体验。一个月没出门了,昨天做了核酸以后今天立马去了书店。我把社科的书架上的书都扫视一遍,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几本书,试读了一下。以下这些书加入下月购书单:
- 《理想国》
- 《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》
- 《人的境况》(以及汉娜·阿伦特的其他书)
- 《存在的艺术》(以及弗洛姆的其他书)
- 《学做工》
- 《江村经济》
- 《枪炮、病菌与钢铁》
- 《玫瑰之吻》
逛书店的快活之处在于,发现、触摸与惊奇。发现新书,自己不了解的书。用食指将好看的书脊轻轻拨下,用手掌顺势拿住,翻开,左手捧着书,右手看看目录又翻翻正文,感受着不同的纸质、排版、封面、装帧,比在购物网站只能看封面图片、毫无吸引力的编辑推荐语、干巴巴的目录要有意思的多,触摸书籍,这是书本在向读者召唤。然后惊喜,原来书本还能这样,原来这个书店还有这样好的书,这次真是来对了,这个书我早该读的。诸多思绪与感觉交织,在书店的时光变得格外难忘。
在家读书则是悠闲与痛苦夹杂的。买了书随时都可以读,但是不去读书的诱惑却太多,注意力被严重分散,很难静下心来读一本书。由于掏钱买的都是那些学术性的书籍,不比书店的书琳琅满目,读起来需要高度自律。在书店里面,不论站着、靠着、坐着都是在读书,即使站久了脚痛也乐得如此,因为这里就是一个读书的地方。但是在家里,做饭、洗澡、吃饭、娱乐各类功能性的空间挤在小小的房子里,留给读书的角落很小很小。鉴于此,我逐渐开始换一种读书方式,不仅在书桌前坐着低头看书,而且要倚着桌子看书、在阳台搬个小板凳看书、在餐桌上捧着看书、在马桶上蹲着看书,让看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,而不再是只在特定时间和地点才能完成的家庭作业。
不知不觉写了好多内容,保持阅读,保持写作。